您的位置:首页 >> 传播北极 >> 出版 >> 《北纬66度》书摘

围猎麝香牛(上)

更新日期:2019-08-25

    下午1点,我们从黄刀飞抵剑桥湾(Cambridge Bay, 69°07′N 105°03′W)。

那天是2011年的417日。

约好旅馆接站,但没见到接站车。幸亏瑞恩(Ryan)来了——他是剑桥湾部落向我推荐的因纽特猎人。

筹备剑桥湾行程时,我给这个部落的相关人士(只要网上能找到邮箱的)群发了一封求助邮件。内容除客套话外,就是我到剑桥湾考察的预期:

  1. 跟随因纽特猎人打猎;

  2. 拍摄麝香牛;

  3. 访问一户因纽特人家;

    ……

    邮件发出后,照例是泥牛入海无消息。对此,我早已习惯了——“环北极摄影考察”以来,我发出的咨询邮件回复率只有15%左右,而求助邮件回复率就更低,不足1%

    没想到,出发前4天,竟突然收到剑桥湾老年事务秘书妮寇(Nicole)的邮件,她向我们推荐了她的亲戚——年轻猎人瑞恩。

    一见面才知道,这个年轻的猎人真的很年轻:只有23岁。

     

    到旅馆放下行李,直接去看麝香牛。

    麝香牛曾经与猛犸象、剑齿虎等史前动物共同生存在冰河时期。

    如今,猛犸象、剑齿虎早已香消玉殒,但麝香牛却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。40年前中美建交时,麝香牛和大熊猫都是作为活化石而成为两国互换的国宝级礼物。

    麝香牛是剑桥湾吸引外界的压寨古董

    剑桥湾的官网说,离小镇5分钟车程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麝香牛,而且可以“面对面”(Face to face)。因此,讨论下午行程时,我漫不经心地说了句:“Easy”。瑞恩乐了。

    他说,夏天确实可能5分钟车程即见到派利山(Mount Pelly南部的麝香牛,但冬天不行。因为所有的麝香牛都到派利山的深处去了。我们须乘雪地摩托在雪原上搜索,也许一两个小时也找不到它们的行踪。

    瑞恩让我们穿得厚厚的,开车把我们拉到他家的门前。

    临街的雪地上停着一辆打着火的雪地摩托,还有一部木质雪橇,上面固定着一个大木箱。

    这种木箱其实是一个客舱,在如今因纽特人的雪橇上经常看到,它是传统皮船雪橇功能的延续。依靠狗拉雪橇游猎迁徙,是因纽特人几千年的生存方式。兽皮制的船形雪橇不仅要装载行李和工具,还要载人。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,只能萎缩在皮船里度过几天几夜甚至更长时间的严寒跋涉。

    某种意义上讲,皮船就是因纽特人可移动的家。保温,是这个家的起码条件。

    这个木箱大约长2米,宽1.3米,高1.3米。为了便于人进出,木箱上端的前半截封闭,后半截则是敞开的。木箱顶部镶嵌着一块大约2平方米的苫布,向后拉开可以盖住敞开的箱口,使箱内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。木箱的底部铺了一张泡沫塑料,算是隔温层。此外,箱内还有一床棉被,里面的人可以盖在身上保暖。

    瑞恩领着一个14岁的男孩跑来跑去,把两桶汽油捆到雪橇的后面。

    随后,我和老婆被“塞”进大木箱里。

    为了表示对远方客人的尊敬,今天陪我们一起去的还有瑞恩的妻子卡罗琳(Carolynn)。那个跑来跑去的小马仔迪尔森(Dierson)也是陪同人员。

    卡罗琳坐在瑞恩驾驶的雪地摩托后座上。而身穿一件薄薄的时尚御寒外衣的迪尔森,则坐在雪橇木箱的后面,完全暴露在刀子般的刺骨寒风里。

    行车半小时后,迪尔森冻得受不住了,钻进木箱,把苫布拉下来,挡住自己,蒙头大睡。

    那天气温是零下30度,加上雪地摩托疾驰带起的寒风,人体的实际感觉至少在零下40度左右。躲在箱子里面、裹着两层羽绒服、腿上盖着棉被,我们还是忍不住发抖。

    与此同时,木箱外,瑞恩和他的妻子迎着寒风潇洒地驾驶雪地摩托,木箱里,苫布的后面则传出迪尔森的鼾声。

    因纽特人的御寒能力真是不可思议!

    离开剑桥湾大约45分钟,雪地摩托开始放慢速度,瑞恩边驾车边四处张望。显然,他在搜索麝香牛的行踪。

    我感到,麝香牛应该离我们不远了。于是,忍不住也在木箱里站起来左顾右盼。

    然而,茫茫雪原,一望无际,除了白色,还是白色。哪里有什么麝香牛?连个黑点都难看到。

 意外的插曲是,右前方大约60米外的山坡上发现一只北极狐,居然还笑眯眯地看着我们!遗憾的是,只按了一次快门,这个小精灵就转身溜之大吉了。

于是,一切又回复平静。

渴望见到麝香牛的兴奋支撑着我,在剧烈颠簸的木箱里努力保持住平衡,顶着凛冽的寒风,了望、再了望。直至白茫茫的雪原变成了镶着紫色亮边的巨大黑洞……

我沮丧地揉着看冒金星的眼睛,回过头问老婆大人,“能找到吗?”

老婆麻木地缩在那里——她已经冻僵了?!

 

耐寒与食草是麝香牛得以存活并繁衍至今的重要原因。

麝香牛以地衣、苔藓和草本植物为食物。由于气候变暖而导致大多数动物食物链断裂问题,对麝香牛几乎没有任何影响。只要草和苔原生物还在,麝香牛就不会饿肚子。

麝香牛的毛是世上最密的自然纤维,保暖效果比羊毛高出八倍。即使气温降到零下五、六十度,它们也不萎缩,更不南迁,是常驻北极的唯一大型食草动物。

当然,冬季对麝香牛的觅食能力是个考验。当低洼处的草和地衣、苔藓都被大雪埋没时,它们必须转移到高地。因为在那里,他们可以寻觅到露出雪面的草尖,并足以填饱自己巨大的胃囊。

终于,458分,也就是我们离开剑桥湾1小时10分钟之后,正在驾车的瑞恩突然回头兴奋地向我做了个手势。

右前方1000米左右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三个小黑点!!!!

雪地摩托逐渐缓行减速,1分钟后,熄火。瑞恩示意我们下车,向100米外的麝香牛方向步行移动。

我哈着腰,小心地挪动脚步,唯恐惊跑了这三只罕见的宝贝。为保险起见,先用400mm镜头远距离抓拍;再靠近,换上300mm;再靠近……

其实,我不敢靠近的原因不仅怕惊跑,更怕惊恼了麝香牛,惹得它们冲过来用犄角攻击我!

没想到,就在我谨小慎微挪动寸步的时候,瑞恩已经匍匐前进到距离麝香牛不足10米的地方,正趴在雪地上用他的小数码相机近距离拍麝香牛。

难道他不怕麝香牛攻击吗?

 

麝香牛身高约1.5米,体长2米到2.5米,体重可达400公斤。它们的重量主要集中在有肉峰的前半身,显得格外矫健有力。

貌似残酷的麝香牛实际上是一种温顺的羊科动物。那对坚硬而永不脱落的犄角像两把钢叉,使人望而生畏。但是实际上,麝香牛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躺在地上打瞌睡,而不是攻击其他动物。当强敌(主要是狼群)来临时,它们首先会选择集体奔逃,走投无路时,便聚到一起形成一个头朝外、臀相依的自卫阵形,并且恪守“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”的原则,仅是严阵以待,从不主动出击。

 

瑞恩谙知个中奥秘,自然艺高人胆大。

我也想如法炮制瑞恩与麝香牛的亲密模式,但为了以防万一,瑞恩还是不容许我突破20米线。不过,这个距离已经足够了!足够清晰!足够激动!足够“face to face”!

 

三只史前动物怡然伫立在广袤苍茫的北极雪原,如同雕塑般。不,应该说,如同化石般,将冰河期的时光凝固在我们面前。

超时空梦幻?蒙太奇遐想?

快门,还是快门!!

 

相偎相依的三只麝香牛给了我们大约25分钟的宁静。陶醉中,突然,一只麝香牛开始摇头摆尾、浮躁不安,几秒钟后,三只同时转身撒腿狂奔!

原来,这是调皮的迪尔森怂恿瑞恩和麝香牛玩的恶作剧。他们驾驶大声轰鸣的雪地摩托靠近麝香牛,麝香牛则随即演出了防范狼群的三部曲:狂奔、围阵对峙、再狂奔……

受惊的麝香牛在无际雪野上呼啸狂窜、风驰电掣,空旷的派力山谷回响着它们杂乱踏雪的飒飒蹄声。最酷的那只公牛,脖子后面一尺左右的长毛已经擀毡成片,颠奔起来,颇似披挂上阵的骑士,更似怒发冲冠的雄狮,威风凛凛,气势汹汹。

快门,只有快门!!!

 

终于到了不得不说再见的时间:三只麝香牛相继奔出我们的视野,消失在茫茫雪原之中……

 

我要评论

    暂无评论!